校园视力筛查:初步的视力 “侦察”
校园视力筛查,就像是给孩子们的视力来了一次 “大点名”。通过这样的筛查,学校能快速发现哪些孩子可能有远视、近视、散光等影响儿童视力的问题,然后给家长们提个醒,让大家能早点重视起来,做到 “早发现,早防控”。
和校园视力筛查相比,专业视力检查可就细致多啦,简直就是给眼睛来一次全方位的 “深度游”。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,医生会进行一系列详细的检查。除了基本的裸眼视力检查,还会用裂隙灯仔细查看眼睛前段的结构,看看有没有炎症、病变啥的;做眼位检查,判断眼睛有没有斜视;进行医学验光,而且根据孩子的情况,可能还需要散瞳验光,这样才能得到最准确的屈光度数,把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分得清清楚楚;一整套检查下来,医生可以诊断孩子眼部的发育情况,到底有没有近视,近视到什么程度,需不需要干预、怎么干预,都能给出专业的方案。
校园筛查的局限性
许多家长误以为校园筛查等同于专业视力检查,实际上二者从设备、流程到目的都有本质区别:
项目 | 校园视力筛查 | 医疗机构视力检查 |
检查内容 | 裸眼视力、戴镜视力(如有戴镜)、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查、视觉健康影响因素评估。 | 裸眼视力、裂隙灯检查眼位检查、医学验光(根据需要接受散瞳验光检查)、眼轴及角膜曲率检查、眼压检查、眼底检查、双眼视功能检查等。 |
核心目的 | 定期参与校园视力筛查,主要目的在于迅速识别远视、近视及散光等问题,以便家长能够及时介入并采取纠正措施。实现近视学生的早期预警,进而做到“早发现,早防控”。 | 精准诊断孩子眼部发育情况、判断近视与否、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。 |
校园筛查存在一定局限性:
环境干扰大:教室光线、学生配合度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;
项目较单一:无法检测眼轴发育、眼底病变等深层问题;
无法区分真假近视:当用眼过度时,睫状肌可能会持续收缩并产生痉挛,导致调节性近视(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假性近视),进而造成视物不清,普通验光易误判。
为啥筛查后还得复查?
学校的视力筛查只是对孩子视力状况的一个初步评估。要想确诊孩子视力到底有没有问题、有啥问题,还得去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 。
儿童青少年的眼睛调节能力特别强,这就会影响校园筛查结果的准确性。而医院的复查,是对眼睛屈光状态进行全面、深入的评估,涉及眼部检查、屈光状态、主视眼、调节力、视功能等好多指标,给出的验光结果更科学、全面 。
要是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情况,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做专业检查:筛查结果异常,比如视力低;孩子频繁揉眼、眯眼;家族里有高度近视或者其他眼病遗传史;孩子长期沉迷电子产品,户外运动又严重不足 。
这里要提醒家长们,筛查结果异常可不就等于确诊近视了。屈光不正、视疲劳等好多原因都可能让孩子视力下降 。校园筛查后,建议 1 周内就去复查,可别耽误了矫正的黄金期。平时,最好每 3 - 6 个月就带孩子做一次专业视力检查,给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,特别是青春期这个近视高发阶段,动态监测视力变化和眼轴发育情况,医生就能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视力矫正、近视防控或者视功能训练方案 。生活中,也要让孩子坚持科学用眼,每天保证 2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。
校园视力筛查就像是守护孩子视力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家长们可别因为筛查结果看着还行就掉以轻心,早发现、早干预,才能让孩子的眼睛远离近视等问题,拥有一个清晰、明亮的未来 。
参考文献:
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实施方案》国家卫健委发布。
图片来源:摄图网、原创
科普文章 仅供参考 不作为诊断依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