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,多数患者及高危人群因对青光眼存在认知偏差,在治疗与管理过程中频频走入误区,导致病情延误、视力加速衰退。因此了解青光眼治疗中的常见误区,建立科学认知,对保护视功能、延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。
误区一:眼压正常就不会得青光眼
很多人认为,眼压高才会得青光眼,只要眼压正常,就与青光眼绝缘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临床上有一种青光眼,叫做正常眼压性青光眼,患者眼压在正常范围内(通常为 10-21mmHg),但视神经却在持续受损,表现为眼底杯盘比扩大、视野逐渐缩小。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重要危险因素,但不是唯一因素[1]。因此,判断是否患有青光眼,需结合眼压测量、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CT)、视野检查等多维度评估,而非单一依赖眼压数值。
误区二:青光眼可以治愈
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神经进行性萎缩、视野不可逆缺损为特征的慢性眼病,目前医学水平尚未能实现 “治愈”。临床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药物、激光或手术等手段,将眼压控制在安全范围,延缓视神经损伤速度,保护剩余视功能。青光眼患者需终身接受病情监测与治疗[2],任何 “根治青光眼” 的宣传均无科学依据,切勿轻信。
误区三:只在有症状时才需要治疗
青光眼的发病具有 “隐匿性” 特点,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,早期常无明显症状。患者可能仅出现轻微的眼胀、视物疲劳,或在傍晚时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,这些症状易被误认为 “用眼过度”,从而延误就医。建议,40 岁以上人群、有青光眼家族史者、高度近视(近视度数>600 度)者、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,应每 1-2 年进行一次青光眼专项检查(包括眼压、眼底、视野),即使无任何不适症状,也需定期筛查,实现 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。
误区四:随意停药或自行调整用药剂量
药物治疗是青光眼控制眼压的基础手段,需长期规律使用。有的患者会因 “眼压已正常”“用药麻烦” 或 “担心药物副作用” 等原因,自行停药、减量或更换药物。这种行为会导致眼压出现大幅波动 —— 停药后眼压可能反跳性升高,比治疗前更高,对神经的损伤更为剧烈。青光眼药物治疗需遵循 “早期、足量、长期、个体化” 原则[4],患者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(如眼干、结膜充血),应及时与医生沟通,由医生调整治疗方案,不可擅自更改用药。
误区五:青光眼手术可以一劳永逸
手术是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手段,常用于药物控制不佳或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,其原理是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,降低眼内压。但手术并非 “一劳永逸”。青光眼术后患者需每 3-6 个月复查,部分患者仍需配合局部药物治疗以维持眼压稳定。此外,术后需注意眼部卫生,避免剧烈运动。
青光眼作为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,其治疗效果与患者的认知水平、依从性密切相关。青光眼的治疗核心是 “长期控制眼压、保护视神经”,需通过定期筛查实现早期诊断,遵循医嘱完成规范治疗,并终身坚持病情监测。
对于普通人群,应重视定期眼科检查;对于已确诊的患者,需摒弃错误认知,建立 “长期管理” 的观念,与医生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。科学认识青光眼。
参考文献:
《中国青光眼诊疗指南(2020 年)》[1]
《中华眼科杂志》2023 年《青光眼长期管理专家共识》[2]
《中国青光眼筛查与早期诊断专家共识(2021 年)》[3]
《中国青光眼药物治疗专家共识(2022)》[4]
《中华眼科杂志》2024 《青光眼手术治疗长期随访专家共识》[5]
科普文章 仅供参考 不作为诊断依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