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看白色墙壁时,眼前总有点状、线状黑影飘来飘去,像蚊子在飞”——这可能是飞蚊症的信号。这种症状在明亮背景下更明显,有时还会伴随闪光感,尤其在转动眼球时黑影会“游走”。
飞蚊症并非真正的“虫子”,而是玻璃体混浊的表现:眼球内的玻璃体原本是透明凝胶状,随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发生液化、变性,混浊物投射在视网膜上,便形成了“飞蚊”。
飞蚊症除了对患者视觉干扰外,严重还能使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加重、光散射以及对比敏感度下降等问题,对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。
飞蚊症的分类
飞蚊症分两种,生理性飞蚊症和病理性飞蚊症。
生理性飞蚊症:常见于中老年人、高度近视人群。症状稳定,仅在特定背景下可见,不影响视力,无需特殊治疗。
病理性飞蚊症:多由视网膜裂孔、玻璃体积血、炎症等引起,表现为黑影突然增多、视野遮挡、视力下降,需紧急就医排查风险。
哪些人容易“招惹”飞蚊症?
年龄增长:40岁后玻璃体老化加速,50岁以上人群约50%会出现飞蚊症。
高度近视:眼轴拉长导致玻璃体提前液化,症状可能比常人早10年出现。
不良用眼习惯:长期盯着电子屏幕、熬夜等,会加重眼部疲劳,诱发玻璃体混浊。
全身疾病:糖尿病、高血压患者因眼底血管病变,可能增加病理性飞蚊症风险。
近年来,年轻人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、过度用眼,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。
得了飞蚊症,该如何应对?
1. 先辨类型,再定方案
生理性飞蚊症:若症状轻微,可通过“视而不见”让大脑适应;若黑影明显干扰生活,可选择激光玻璃体消融术——通过纳秒激光精准气化混浊物,约10分钟即可完成,术后恢复快。
病理性飞蚊症:需针对病因治疗,如视网膜裂孔需激光封闭,玻璃体积血可能需玻璃体切除术,避免延误致盲。
2. 治疗方式怎么选?
激光消融术:适合单一点状、线状混浊,无创、门诊即可完成。
玻璃体切除术:适用于严重混浊或合并视网膜病变者,因创伤较大,需谨慎评估。
药物辅助:氨碘肽滴眼液等可改善眼底循环,但效果因人而异。
3招预防飞蚊症,守护清晰视界
科学用眼:每用眼40分钟远眺10分钟,避免在强光下看屏幕,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长。
定期检查:高度近视、5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散瞳眼底检查,糖尿病患者每半年复查,早发现视网膜病变。
营养补充:多吃富含叶黄素(如菠菜、蓝莓)、碘(如海带)的食物,延缓玻璃体老化。
飞蚊症虽常见,但并非“不治之症”。若眼前黑影突然增多、伴随闪光或视力下降,请立即就医!多数患者通过科学干预,都能重获清晰视野。
医学科普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治疗依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