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家长因孩子视力筛查告知孩子可能有50度左右近视而纠结:配镜怕依赖,不配又怕加深。其实,正确应对近视,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及时干预。
一、“真假”近视,先分清楚
当孩子初次出现50度左右近视时,可能不一定是真性近视,还有可能是假性近视在“搞鬼”。
“假性近视”本质上不是真正的近视,而是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,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,引起暂时性的视力下降。
真性近视则是眼睛的结构发生了改变,主要是眼轴(眼球的前后径)变长了,就像身高长高了一样,是不可逆的。
二、警惕“近视前期”的征兆
在孩子确诊真性近视前,其实身体已经给出了一些信号,我们称之为“近视前期”:
看东西时喜欢眯眼睛、揉眼睛
频繁眨眼、皱眉
不自觉地把头靠近书本或屏幕
抱怨看黑板或电视模糊
经常头痛、眼胀
如果孩子出现这些症状,即使视力检查还是1.0,家长也要格外警惕了!
三、短期可尝试的缓解方法
如果出现短时间视物不清或者偶尔出现以上症状,但没有其他感觉或者变化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缓解:
1. 让眼睛彻底休息:严格遵守“20-20-20”原则: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,就抬头看20英尺(约6米)以外的远处至少20秒。这能有效放松睫状肌。
2. 增加户外活动:每天保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。自然光线能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,抑制眼轴过快增长。
3. 远眺训练:有意识地进行远眺练习,看远处的建筑物、树木等,放松眼部肌肉。
4. 减少近距离用眼:暂时减少看书、写字、使用电子产品等近距离用眼时间,给眼睛"放个假"。
四、全面评估,不止看度数
如果经过自我调整,孩子的视力状况没有改善,或者症状加重,家长则需带着孩子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眼健康检查。可通过散瞳验光检查,去除假性近视的干扰,获得真实的屈光度数。除此之外还应评估远视储备、检查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等重要指标。
五、确诊后,及时干预是关键
如果经过全面检查,确诊为真性近视,应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与矫正:
一、配戴眼镜:若孩子已经确诊为近视,并且日常看远清晰度受到影响,即使是低度近视也建议配戴眼镜。若不及时矫正,长期视物模糊容易导致眯眼、视疲劳等问题,反而可能加速近视进展。矫正时建议采取“足矫”原则,即选择能够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数。
二、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:除了常规的普通框架眼镜,还可考虑具有延缓近视进展效果的矫正手段,例如角膜塑形镜(OK镜)、离焦设计的防控框架眼镜等。具体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孩子的眼部条件和用眼习惯综合判断。
三、建立屈光发育档案:近视防控,贵在“早”和“防”。建议家长尽早为孩子建立一份 「屈光发育档案」 。从3岁开始,定期记录视力、屈光度、眼轴等数据。通过连续追踪,才能提前预警,实现早干预。
总而言之,每个孩子的眼部情况存在差异,即使确诊为近视,也应结合医生的全面检查结果,选择科学、个性化的干预方案。家长切勿仅凭度数盲目决定,科学防控才是关键。
内容参考:
近视管理白皮书(2025)
近视防治指南(2024年版)
图片来源:即梦AI
科普文章 仅供参考 不作为诊断依据
